印泥的鉴别、制作、收藏和使用
时间:2024-05-24 07:18:15
印泥是书画篆刻家须臾不可离的文房之宝,却在其保养和使用方面,特别是保养方面还存在诸多缺憾。在新时代提倡艺术作品制作精良的背景下,关注印泥的保养和使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印泥作为钤盖印章的介质材料,主要以艾叶纤维、朱砂和蓖麻油为基本原料,经过手工精细加工制作而成。印泥更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的表达效果。在书画作品上钤印是当代书画章法构成的重要元素,印泥的优劣同样影响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讲,好的印泥,色泽鲜明,永不霉变,且沉厚不走油;蘸濡时容易上章,而且油色均匀;容易上纸,钤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沉着,印泥上结一层厚亮细腻的光泽,具有立体感,显得有精神,文字醒目清晰,不会渗油,时间愈久,色泽愈艳,基本不褪色。
质地差的印泥钤出的印文,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艾绒短碎,使印文模糊,不堪忍睹。
优质印泥的五个要求:颜色鲜艳雅丽,历久不变;泥质纯净细腻有光泽,富弹性,稠密如面筋,状若丝绒,质地薄而匀净;冬不硬结、夏不腐烂,适宜的气温在-5℃至35℃之间,不受气候变化影响,泥质稠度变化小;钤出印文遮盖率高,容易上章、上纸,连钤数十次字口依旧清晰,富有立体感,无侵蚀性,印文无渗红;久置不用,泥质不霉变、不硬结,不易发生油浮朱沉的现象。
厂家。选择印泥除了色泽外,还要注重产地和质量,上海、杭州、漳州、苏州都产有质量很好的印泥。目前主要生产厂家有:西泠印社印泥制作研究中心、上海西泠印社有限公司、上海耘萍工艺品有限公司、福建漳州八宝印泥有限公司、上海双维文具礼品有限公司。不同厂家生产的印泥各具特色。
品种。印泥品种从大的分类有上海和杭州生产的西泠印泥及福建漳州生产的漳州八宝印泥,这是印泥的两大主要品种。2008年,上海鲁庵印泥和漳州八宝印泥的“印泥制作技艺”同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若细分,品种繁多。
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有朱砂、朱磦、广磦等。除了红色外,还有各种特殊颜色的印泥,如绿色、黑色、褐色、蓝色、白色、金色等。白色、金色印泥用于红色纸上钤印。蓝、绿色不可随便使用,书画家居丧期间才使用。蓝色印泥在明、清之际遇“国丧”(皇帝驾崩),在百日之内官印必须用蓝色钤盖。
近年来,漳州八宝印泥厂、上海双维文具礼品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金色印泥和银色印泥,摈弃了先上印再抹“金粉”繁杂的操作,入手即可使用,使用方法和普通朱砂、朱磦印泥无异。
用途。目前,印泥主要是书画家在其作品上钤印用;其次是篆刻家完成制印后,钤在印谱上,为了表达篆刻艺术的效果;再次是收藏家在其收藏的书画、图书、拓片等纸质或绢本上钤印,作为收藏记录和考证的证据;此外,还有用于工业的。
干湿。一般来讲,用于书画上的印泥宜略湿润,用于篆刻的印泥宜略干;白文印宜湿,朱文印宜干。
原料品质要求。颜料要纯净、细腻,色相稳定,不渗油;油脂要黏力强、渗透性强、腐蚀性弱;纤维要弹拉力强、吸附色浆能力强。
质优者,印泥实体表面细腻、有光泽;搅拌后易成团;蘸泥时有弹性和拉力。钤出的印文清晰、有神。不仅能真实表现篆刻家的篆刻艺术,同时可为书画作品增色添彩。
印泥的储存。贮藏印泥最好用老旧瓷缸。盛泥的缸,宜大为好,免得蘸泥时印章碰到缸边,使印章和印泥都受到损伤。上盖要高,印泥在使用中,印泥最好调成门钉状,较软的印泥有时会被拉起,高深的上盖就不会沾到印泥。下盖宜浅,边缘宜低,印章可从侧面蘸泥,不会磕边。
以前可能是印泥较硬的缘故,印泥盒上盖都不高且多为青花瓷。这些年,厂家都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在印泥盒的制作上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档次高的印泥品种。
印泥的保存忌用木质的漆器和木器,土质的陶器和紫砂器,骨质的犀角和象牙等容器。由于其结构疏松、不紧密,容易吸收油分使印泥干燥,会影响印泥的长期正常使用。钢、铜、铁、锡等金属质的容器,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日久会变黑。水晶、玉器类印泥盒也不宜存贮印泥,易凝结水汽。
印泥盒要随用随盖,每次用过后,需将缸盖盖好,防止灰尘、水分进入而有损色泽,且应将其置于阴凉处。
印泥的保养。传统印泥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对保养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按照适当的方法保养,才能体现出最好的钤印效果,才有利于长久保存、使用。
此外,印章要擦拭干净后再蘸泥,为了防止石屑或其他印泥混入,影响印泥颜色的纯度。印泥中的朱砂体重而慢慢下沉,油脂体轻而渐渐上浮,长时间不动,下沉的朱砂易结成硬块,因此,印泥必须经常搅拌,使朱砂、油脂和艾绒匀和,才能经久耐用。
朱磦印泥的翻调周期要短于朱砂印泥的翻调周期。如一年以上不用,一定要用印签翻拌调匀。
印泥因含有油脂,所以畏寒,寒冷的冬季要将其放在室温较高之处。印泥使用的时间长了,油分逐渐损失,印泥显干,钤出印文漏白、断线,可适量加入存放日久且呈固态的白蓖麻油调匀。但切忌使用液态的新油,防止印油外渗。
翻调工具——印筋,也称“印扦”“骨扦”。新购印泥盒中都备有一根短且小,不光洁,使用起来不称手的印筋。印筋的要求是:非金属(除不锈钢外)、不易折、易擦拭,形制为前扁薄、后圆厚,杆长易持握。光滑的牛角片、竹片或塑条均为不错的选择。玉片最好,骨片也可。
搅拌印泥或濡朱时,要防止金属物,尤其是钢铁用具与朱泥相接触,以免印泥氧化而变黑。如系金属材料的印章,用后应马上擦拭干净。
一般印泥颜料分轻质的有机颜料和重质的无机颜料。而同一有机颜料或同一无机颜料的材质,轻重有时候也有所不同。而颜料与油脂的比重就更不一样。
如何翻调印泥?翻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翻调工具——印筋要光滑、结实不易折。翻调时要顺着一个方向上下翻动,先压后拉,反复进行。切割会破坏纤维,打转式翻调只能调和印泥外围而调不到中心。冬季翻调印泥时先将印泥(连缸)放在蒸汽上加热后再进行,也可用电熨斗、电吹风加热。
厂家为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印泥在印盒中滑向一边,所以往往将印泥拍平后出厂(增加印泥与印盒底部的接触面以增加摩擦阻力)。如直接敲章,容易打断艾绒。搅拌成球状后,艾绒相互交织,艾绒就不容易折断,也不易随章带出,杜绝“起毛”现象。印泥成球状,印章蘸泥时与章面接触面随之减小,有利于印泥精准敷色于章面,促其匀落。
印泥翻调的作用。印泥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翻调,能改善色浆表层因濡蘸被占用进而导致的朱砂和油脂比例失调的状况。冬季翻调还可改善印泥的软硬度,使印泥变软,易上章、落纸,且均匀。能使不同比重的颜料、油脂和纤维充分混合,并交织成一体。
翻晒,所谓“春冬日暧,宜晒一时;夏秋日烈,宜晒一刻。更宜慎密,毋使灰落。久而不动,印色自坏” [清·汪镐京:《红术轩紫泥法定本:1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安张氏霞举堂刻本]。
垫物。钤印时在书画、书籍纸张、绢帛下所垫之物,称垫物,亦有称“印褥”的。一般用光平、硬中带软的东西,使印面能四处受力,印蜕清晰美观,又不伤印章的东西。常用的有:书籍或名片、较硬的橡皮板、玻璃板。
濡泥。即以印章蘸濡印泥。印泥按颜色分有朱、红、蓝、赭、黑、白、金等色。朱色有朱磦、朱砂之别,但通常多用朱砂印泥。它质地鲜艳而又沉着、浑厚而又光亮,钤之于纸绢以及书画上,墨朱相映,使作品更加精神焕发,故书画篆刻家多喜用它。
蘸印泥时,宜轻勿重,手势轻盈如蜻蜓点水,并审视印面蘸泥是否周到、均匀。不能心急力猛挤压和敲打印泥。因为纤维吸足色浆后呈交织状态分布于泥团中,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融为一体。如果挤压和敲打印泥,在粘上大量色浆的同时,就会将纤维从交织状态中提拉出来,艾绒纤维容易被拉断,久而久之,印泥泥质起毛,甚至被打烂,蘸泥后钤在纸上的印蜕便模糊不清。最好也不要在蘸泥时乱换方向,这易使艾绒损伤、拉断。
新购印泥将其调制成团状后,最初使用时也有起毛的现象,等规范使用一段时间后,起毛现象会逐渐消失。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印泥表面与外界物质或者容器过度接触,使纤维受损,出现了起毛现象。后期保持规范使用,表面受损的纤维被蘸而逐渐消失,内层呈交织状的纤维不再受损,使用效果也就进入了最佳状态。
印缸大者,放在案上,左手按住印缸;印缸小者,用左手紧握,按先四角、后中间的顺序蘸泥。右手执章在印泥上轻轻蘸濡,要均匀,不时地将印面倒过来观看,看印泥是否已粘黏上,如发现不均匀,可转换印面位置蘸,使其均匀。均匀了,还得看是否蘸濡的有一定的厚度。
如启用新的印泥和印章,不防先试钤一下。章面蘸泥,匀为最佳。
钤印。钤印的步骤大抵可分放、按、磨、覆、离、洒(贴)几道程序。
放置。先将需钤印之物(书画作品或图书)放平整且固定。将蘸匀印泥的印章放置在所钤位置,印钤在纸上后不宜马上拿离,要稍稍停留片刻,让印油透入纸中。有些书画篆刻家盖印时,先将钤印处用水浸湿,待干后再钤盖,这样印泥容易渗透纸中。
按压。有的印泥较干,或印章较大,印泥往往不易全部粘在纸上,发生花白或淡薄现象。故钤印时,需略按几下,让印的四周着力,印泥全粘落在纸上。着力轻重和按压次数,大抵白文印宜重,朱文印宜轻;大印宜重,次数宜多,小印宜轻,按二三下即可。若白文印文过细,朱文印文过粗的,则反之。印石如凹凸不平的,或倾斜损角的,钤印时需酌情处理。
吴昌硕的印章,中凸而边低,钤印时,为达到中实边虚的效果,可用力平稳;力求清楚,则可四边摇摆,用力重按。反之,印出后必然意与愿违,或白过重,朱过轻,或印泥陷浸入文,或印文斑驳不清,既失真,又失神,不妨先试一二,再正式钤盖。按压时,手势要稳,用力要匀。因为印泥的作用,钤印中朱文印的线条是向线条外扩张的,白文印的线条是向线条内挤压的。
磨砑。如印泥较干,或印文红底面积较大(如细白文类),钤印不太清晰,可于钤印时,将印纸翻转,用手指甲盖或其他磨器(光洁有弧度的器物,如光滑的笔杆、砑杆、印缸盖等)在印纸上由轻到重地依次磨砑。磨砑时要对角砑,不宜过重,以免伤及印章,也不可粗心,让磨器滑落印面外边,使印边加宽或不齐。最好是对角交叉相磨。
覆钤。印章钤在大件书画上,难以翻转磨砑,或印出后不够清晰,可再濡泥,依样覆印一次,使两次印泥合二为一。不过,此法如用得不得法或缺少经验,容易错落走样,反而糊涂一团,故用时格外小心谨慎。最好在第一次钤印时,便依印的位置靠印规(要有一定重量,最好为金属材质),然后再濡泥,依印规位置钤印,直至鲜艳厚重为止。
起印。印钤好后,应适时轻离印面,避免擦伤纸面,使印面糊涂。如遇到加入各种长纤维的纸张,起印时要慢、要轻,以免印章粘起纸面纤维;如是大印,可先揭开一角,窥其是否清晰,尚不清晰时,再磨按数次。用印规时,先取印章,再取印规。
洒粉和贴金。为了增色或改变印泥颜色,起印后,在印章钤盖处的印痕(黄色或红色)上洒一些金粉。洒粉要洒在印痕上均匀覆盖。然后,再用小刷或毛笔将多余的未粘在印痕上的粉扫下、收回并装入瓶中下次再用;更有讲究者会在印文上敷以金箔。洒粉和贴金后,印痕金色耀眼夺目,金光四射。
不同的印泥对纸、绢及印石材质有不一样的要求。当代书画家、篆刻家和收藏家对印泥的要求和选择标准也各有不同。吴湖帆、齐白石、李可染、启功、苏士澍等先生对印泥非常讲究。
以印章蘸印泥,就像风行水面,看似重,实则轻。切不可性急力猛,否则印章挤入印泥,艾绒纤维带到印面,钤在纸上如满脸斑点;如果印泥油脂过重,印章朱文线条就会笔笔榨肥。蘸印泥时,使印泥只粘到印面,且周到均匀,切不可让印泥挤入印地(印章被刻去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虚劲。印章盖在纸上,先以右手四指重按四角(力要匀,不要偏轻偏重),再以左手拇指重按印顶,让全印和纸面充分结合,然后让印章慢慢离纸,不能性急。印章越小,越要细心。钤印二次后,就要用新棉布擦净再用。如果连用二次以上,即使没有印绒粘上,也被油硃厚积,所钤出的印蜕也没有精神。印大就要多蘸印泥,让印面均匀;印小则蘸泥不可多。手要轻,心要静,眼要准。如果印面字上有一丝未蘸到,直到蘸到再钤。钤印从方寸大的印学起,学成后再学钤小印,小印能钤好,钤大印就不成问题了。这是赵之谦钤印的经验,今天我们仍可借鉴。
近人劳笃文跋周季木《庚斋传古别录》云:“刻印所以传书之形,而神寓焉。不拓则神不传,拓之不善则神乖。印之善与不善,刻之功六,而拓之功四也。印有长短大小方圆,文有朱白肥瘦,刻有顺逆浅深,泥有燥润浓淡,纸有滑涩坚柔,籍有厚薄而手有轻重疾徐,印也,文也,刻也,泥也,纸也,籍也,手也,七者俱调,而心不应、神不遇,犹未得也。”(劳笃文纂录、李毅峰注释:《篆刻学类要注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6月版,第201页)
简单地说,将印泥钤于宣纸上,点燃打火机在其背面晃动加热,灼烧后底灰呈现红褐色印迹的为朱砂印泥,否则为颜料印泥。朱砂印泥色彩艳丽夺目,侧光呈方晶体,遮盖力好,耐腐蚀性强,不溶于水。
印泥里的朱砂和艾绒是没有味道、看不见的,所以闻油是鉴别印泥不同厂家最有效的方法。
纯朱砂印泥,是用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其色深紫红,厚重沉着,非常美观。所以有人称为紫红砂或寿星。
纯朱磦印泥,是以漂制朱砂时上层的朱砂细末与艾绒、蓖麻油等调制而成,其色红中偏黄,黄中偏红,如同熟透的橘子皮,非常典雅。通常数十公斤的朱砂矿只能漂取一公斤的朱磦,所以朱磦印泥价格通常也高于朱砂印泥。尺牍或工笔画用这种印泥钤印效果极佳。
花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