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网首页 > 书法历史 > 书法历史

宋代蔡襄书法

时间:2023-04-23 16:20:41
宋代蔡襄书法esx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人,北宋名臣、著名书法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为官有为,颇有政绩。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恢复莆田五塘水利,退盐碱、保灌溉,受益面积达一千余顷,农户计八千余家;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州知府时,撰写《福州五戒文》等,作为法令颁布,倡俭戒奢,推动移风易俗。
 
蔡襄工书法,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蔡襄著述甚丰,传世文集收有诗词370首,奏议64篇,杂文584篇。所著《茶录》是继晋代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论茶名著。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北宋名臣蔡襄晚年结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为官思想著有家训《论忠孝》,表达了他对“忠”与“孝”的认识。在家训中,蔡襄认为,忠孝乃人之天性,内在于人本身之中,“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
 
蔡襄任福州知府时,针对当地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社会风气,撰写了《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碑》等,作为法令颁布,要求百姓遵守。在《福州五戒文》中,蔡襄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人子之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生则尽养,死不妄费,如此,岂不善乎?”
 
此外,蔡襄还曾自拟过一些“箴”和“铭”,用以警诫自身和家人后辈。如在《过箴》中提出“耻勿惮改,思然后规。日规月改,虽过奚为”,告诫要善于思过、改过;《怠箴》中“根深则茂,途远而趋。汝之克念,其庶几乎”,则告诫要勤奋修德,勿懈怠;《枕铭》中“昼有白日而不惜兮,安尔而醉。夜有明灯而不摘兮,安尔而寐”,警戒自己要不懈善学,切勿高枕无忧。这些“箴”“铭”短小精悍、意味深长,对蔡襄后人的修身处世影响深远。
 
宋嘉祜二年(1058年)七月,蔡襄第二次知泉州。上任伊始,便着力整顿吏治,不避权贵,大刀阔斧,惩治污吏奸官,对当时贪赃枉法的晋江县令、宰相章得象的侄儿章拱之“按以赃罪,作废终身”,把章拱之革职为民,百姓拍手称赞。
 
蔡襄严以律己、身体力行,消除腐败丑恶现象,努力匡正社会风气,在当时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赢得了较高的赞誉。
 
蔡襄不仅不畏权势、刚直不阿,还在数十年官宦生涯中深刻地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凡事必从“民本”这一思想出发。
 
蔡襄在任知制诰时,与三司使讨论制定新的乡户衙前法并颁布执行,减轻民众差役负担;又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缓解百姓税赋压力。
 
蔡襄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恢复莆田五塘水利,退盐碱,保灌溉,受益面积达一千余顷,农户计八千余家。他撰写的《荔枝谱》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所著《茶录》、《小团茶》精简洗练,倡导发展果茶生产,发展内外贸易,增加农民收入。
 
蔡襄在任泉州知府时,还带领民众建造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使百姓“弃舟而徒”,带动当地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自古有云,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蔡襄“忠国爱民”的思想跟他从小受到的家教有很大关系,所以他对子孙的要求也特别严格。蔡襄家训的核心思想就是忠孝都是人的天性,忠孝必须统一。
 
蔡襄的母亲卢氏出生于诗书之家,常以自家门外的松树启发蔡襄:“你要学习松树不畏寒冷腊月、高风亮节、苍拔耸立的品格。”枫亭还有卢氏月夜捣衣课子的传说,且流传卢氏捣衣石一块,至今嵌于庙宇中。相传每逢秋夜,卢氏一边把织好的布帛铺在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一边为刻苦学习的小蔡襄讲授功课。母亲的谆谆教诲,小蔡襄铭记于心,在后来的仕宦生涯中始终践行,并结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为官思想,于晚年制订了家规家训,为后世子孙确立行为规范。
 
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
 
蔡襄家训开篇点题,表达了对“忠”“孝”二字的认识。蔡襄认为,悉心侍奉父母叫做“孝道”,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之一;为人中正厚道、为官忠于职守称为“忠”,这是做人的大义所在。
 
北宋时期,福州社会风气欠佳,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严重,百姓不堪重负。蔡襄任福州知府时,针对这一陋习,撰写了《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碑》等,作为法令颁布,要求百姓遵守。
 
在《福州五戒文》中,蔡襄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人子之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生则尽养,死不妄费,如此,岂不善乎?”
在蔡襄族谱的家训里,突出强调“忠”“孝”二字,蔡氏一门廉风传承,清廉刚正、忠诚爱民的故事也同样广为流传。
 
据史书记载,蔡襄胞弟蔡高在任上因救灾染疫而亡。蔡高家中清苦,县里人同情其妻程氏,募捐白金二百两为其夫办后事,程氏泣曰:“吾家素来以廉为吏,不可以此玷污吾君!”拒而不受。
 
蔡襄的曾孙蔡洸,任镇江府时,适逢大旱灾年,蔡洸体恤民情,宁愿得罪漕司和军官,拒不下令撤陂毁坝。镇江曾有民谣:“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就是老百姓对蔡洸发自内心的赞颂。
 
这些事例反映出蔡襄家族廉洁忠直,高风亮节的好传统!
 
1067年,蔡襄病逝家中,享年56岁,被追谥“忠惠”,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
 
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以“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对蔡襄这一生高度赞誉。
 
蔡襄一生恪尽职守,忠国惠民,谦虚礼让,忠孝两全,他的家训始终散发着夺目的光芒,照亮着蔡氏后人和家乡人民的前行之路!
 
蔡襄家训摘编
 
忠孝须诚
 
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①以旌赏劝其孝,爵禄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无耳目心腹,岂为人焉!乃亦若鹭白鸟玄②,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③至孝至忠乎?
 
  ——摘自蔡襄《论忠孝》
 
【注释】
①迩代:迩,近。迩代指近代,近来。
②玄:黑色。
③讵(jù):岂,怎。表反问。
 
【译文】
悉心侍奉父母的思想行为叫做“孝”,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尽心为国家效力的思想行为称为“忠”,这是做人的大义所在。它好比人的耳朵、眼睛、心腹那样,有身体就会有它,并非外在的东西。近代用表彰奖赏来劝导行孝,拿高官厚禄来诱导效忠,这么做孝就不是天然本性,忠也不是人的大义所在了。这就像人没有耳目心腹,难道还能叫人吗!这也像白鹭羽毛白而其它鸟羽毛黑,都是事物的本性。如果是染色而成,怎么可以长久呢?忠和孝如果要等别人劝导了才去实行,怎么能达到极其忠孝呢?
 
人之子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观今之俗,贫富之家,多于父母异财,兄弟分养,乃至纤悉无有不校;及其亡也,破产卖宅,以为酒肴,设劳亲知,施于浮图①,以求冥福。原其为心②,不在于亲,将以夸胜于人,是不知为孝之本也。生则尽养,死不妄费,如此岂不善乎?
  ——摘自蔡襄《福州五戒文》
 
【注释】
①浮图:亦作浮屠,指佛教僧人。
②原其为心:原,推其根源。推究他们的用心所在。
 
【译文】
为人儿子的孝敬,根本在于侍奉双亲而顺双亲的心思做事,不论生、死都不能与礼节相背,这才是诚心孝顺的最高表现。而观察今日的风俗,贫穷和富贵之家,大多是与父母各管各的财物,兄弟数人分开赡养父母,甚至于对很细小的事物也都要计算;等到父母过世的时候,儿子破产出卖田宅,把所得用来买酒买肉,设宴款待亲朋故友,把钱送给佛教僧人,以求得阴间的福佑。推究他们的用心所在,并不在于为双亲送终,而是借以炫耀胜过他人,这种人并不懂得孝敬的根本啊。活着时尽力奉养,死了后不胡乱花费,这样难道不是更好吗?
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然农人兼并,商贾欺谩,大率刻剥贫民,罔昧神理;譬如百虫聚居,强者食啗,曾不暂息。求而得之,广为施与,冀灭罪恶,其愚甚矣。今欲为福,孰若②减刻剥之心,以宽贫民,去欺谩之行,以畏神理?为子孙之计,则亦久远;居乡党之间,则为良善,其义至明,不可不志。
  ——摘自蔡襄《福州五戒文》
 
【注释】
①啗:同“啖”,指吃。
②孰若: 犹何如,怎么比得上。表示反诘。
 
【译文】
但凡人之常情没有不想富贵的,至于农民、商人、各种工匠之家,没有不日夜为经营考虑,以获得利益的。但是农民相互兼并,商人欺瞒买主,大都是剥削穷苦的百姓,欺骗神明天理;这就像百虫聚集在一起,强势者吃弱小者,竟然没有片刻的停止。而搜求得到财物之后,却广为散发给人,期望能减少自己的罪恶,这种做法是最愚昧的。现在想求得福分,何不削减剥削之心而宽待穷苦百姓,摒弃欺瞒之行而畏惧神明天理呢?为子孙后代打算,那么也能够长远;即便居住在乡村父老之间,那也能算是行善积德了。这些道理都十分明智,一定要记在心中啊。
 
 婚嫁宜俭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①求资财,随其贫富,未有婚姻之家不为怨怒。原其由,盖婚礼之夕,广糜费;已而校奁橐,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夫虐其妻,求之不已;若不满意,至有割男女之爱,辄相弃背。习俗日久,不以为怪。此生民之大弊,人行最恶者也。
  ——摘自蔡襄《福州五戒文》
 
【注释】
①直:通“只”。
②奁橐(lián tuó):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后也指嫁妆;橐,袋子。奁橐指装有嫁妆的箱包袋子。
 
【译文】
审视今日的风俗,娶媳妇不顾及出身什么门户,只不过是为了求得钱财,无论是贫是富,没有两亲家之间不结为怨仇的。推敲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操办婚礼之时,大大地铺张浪费;之后丈夫清点装陪嫁衣物的箱包袋子,早上索要这一件,晚上索要那一件。丈夫虐待他的妻子,索求嫁妆没有停止;倘若不能满足丈夫之意,甚至有的剪断男女之爱,就相互抛弃了。风俗一天天地流传下来,而人们也觉得不足为奇了。这是百姓中的一大弊端,人们行为中最恶劣的表现啊。
 
“荔谱流芳”是仙游蔡氏后人的骄傲,而更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家乡这片土地曾孕育了一位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蔡襄,其勤勉不怠的学风、清廉为官的品质,借由家训这一载体在蔡氏后人中代代相传。
esx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花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