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健清雅的大字楷书名作 丰乐亭记碑 醉翁亭记碑的故事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春,朝廷执政大臣、革新派人物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被罢官,欧阳修当时担任河北都转运使,上书极力劝谏,触怒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人,因此降职到滁州担任知州滁州地僻事简,欧阳修执政宽和,又正当年岁丰收,社会安宁,所以在公事之余,欧阳修与当地人民一同游玩山水,饮酒作文。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在滁州创作《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两篇著名的游记。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要求考生撰写具有改革时弊的内容和句法长短自由的散体文章,提出凡是撰写华而不实或险怪艰涩文章的考生一律不予录取。那一年,苏轼和他弟弟苏辙都以立论明确、内容充实、文辞简洁自然的文章而考中进士。
欧阳修是苏轼、苏辙兄弟名副其实的恩师。到元祐六年(1091),在朝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的苏轼以大字楷书书刻《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现了他对恩师欧阳修文章道德的敬仰之情。
(一)《丰乐亭记碑》的书法特点和文章内容
《丰乐亭记碑》(图9),苏轼晚年的楷书力作之书于元祐六年(1091),当时苏轼在朝廷任翰林学士承旨。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旧在滁州(今属安徽)已失。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刻于全椒县(今属安徽)。苏轼在学习颜真卿、李邕等人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刚健婀娜、丰腴圆润”为风格的“苏体”。此碑结体取横势,笔画偏肥,体势安庄,气象雍容,字体楷中稍见行书笔意,有“笔圆而韵胜”、拙中藏秀、雄健清雅的特点。
《丰乐亭记》,欧阳修的散文名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任太守时。文章第一段叙述丰乐亭所处地理位置及疏泉造亭之事,描绘了丰山特立、幽谷清泉
的自然美景。第二段详述滁州在五代时期是用武之地,兵连祸结。宋太祖赵国胤在担任后周殿前都虞候时,在滁州击破南唐中主李珊十五万兵力,生擒南唐大将皇甫晖、姚风,歌颂宋太祖统一天下的丰功伟业。第三段写宋朝立国以来近百年的休养生息 【重庆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滁州地处偏僻,“舟车商贾、四方宾客”都不到此地,老百姓安于耕田种地,“养生送死”,过着太平日子。第四段描述滁州“地僻而事简”、百姓生活“安闲”,作者在公事之余到丰乐事一带游山、听泉,观赏四季风光,又幸逢年岁丰收,百姓喜欢与太守同游山川美景。第五、第六段说明宣传皇上恩德、“与民共乐”是地方官的职责,揭示“丰乐事”的含义和文章主旨,交代作记的时间和作者的身份。全文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北宋人们安剧乐业的景向。
(二)《醉翁亭记碑》的书法特点和文章内容
老翁,因为醉中能忘掉万物,忘掉忧愁烦恼,所以自称“醉翁”。
《醉翁亭记》第一段由山引出水,由水点出亭,描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四周景色及亭名的由来。第二段描绘琅邪山中一天之内、四季之间的不同景物,自然景色的变化无穷而乐亦无穷,是从景物方面写山水之乐。第三段写滁州人劳动、游玩之乐和太守、宾客宴饮之乐,这是“乐”的高潮,“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几句,写人物活动,生动传神。第四段写从醉翁亭归来之乐,作者赋予禽鸟和山林以人的感情,极力渲染禽鸟之乐、游人之乐,以此来烘托出太守之乐,最后才点出太守姓名。新颖巧妙,耐人寻味。
全文通过对醉翁亭周围山水景色及其间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隐含着作者以邀游山水来排遗苦闷的感情。文章共用10个“东”字贯穿全篇,山水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这些都是可以明言的“乐”,而“太守之乐其乐”隐含的意思是摆脱朝延复杂的矛盾斗争,看到自己政绩的快乐,这是作者的本意所在。全文共用21个“也”,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声的优美,阅读起来就像一首绝妙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