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装裱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可见装裱的重要性。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 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中国书画之所以成为艺术品能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装裱和修复。
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即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装裱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可见装裱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书画装裱的几种形式,带大家了解一下书画幅面的种类及各种装裱形式如:装裱后的屏、立轴、册页、手卷等都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奉上古代书画装裱的精品供各位艺术同仁欣赏。
书画幅面的种类
区分幅面种类的依据是书画画芯的几何形状。书画幅面的种类有: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一)纵式矩形:包括直幅(单幅、条幅)、对联、屏条(多幅、通景),纵式册页、拓片和信札等。
(二)横式矩形:横幅,包括手卷、经卷、横披等,横式册页、匾额、拓片、信札等。
屏
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屏的历史悠久,据传“夏禹作屏”,《周礼》记载:“设皇邸”,这里的邸就是屏。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成枕屏、地屏风、灯屏、梳头屏风、砚屏等。
屏条:又称条屏,多个直幅合为一组,双数为主。多幅条屏的出现,应与南方穿斗式民居的立柱密集有关。如苏式建筑的边贴,当心有脊柱,山墙挂画无法居中,故有四条屏之类。又有通景屏,又称海幔、海幕,为多幅独立装裱的立轴,张挂可连成画面完整的大幅,收纳可分别卷成若干长度适宜的卷轴。
条屏即明末后出现的双数组合而成的一组立轴,如四条屏、六条屏乃至二十四条屏等,一组为一屏,或称“一堂”。各条屏画意独立,但装裱一致,失群条屏亦可称为轴。也有数条乃至十二条以上组成的同一幅画作,称通景屏,因悬挂时跨幅相连,因此要求装裱平整,除首尾两幅外侧镶边外,中间各幅均不镶边。
宋代以后,伴随着卷轴画的兴起,屏被赋予了更多涵义,同诗、书、画结合,屏上常有描绘山川江海、人文风貌的画面。
因为屏风有可能会有损坏,但画面可能会保存完整,所以屏还可以拆解开来,变成卷轴条幅,据傅熹年先生考证,《江帆楼阁图》最初应该是四折屏风中的一折。
立 轴
立轴是中国书画中最常见的一种装裱形式,因为要将书画悬挂起来,所以又叫挂轴。
中国的书画发展已历千年,装裱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像立轴的品式和款式都非常丰富,品式就可以分成中堂、对联、条幅等;款式可分为宣和装、诗堂装、锦眉装、集锦装等;
如果是从用料来分,那种类就更丰富了,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半绫装、诸绫裱、绢裱、锦裱、色宣纸裱、仿绫纸裱和半纸半绫裱,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
这么一看,最简单的分法还是按照颜色来区分,就三种:一色裱、双色裱和三色裱。
立轴一般由绳带、天杆、天头、画心、边、地头、地杆和轴头组成,根据需要还可以设有惊燕、上隔水、下隔水、绢边框、绢小边、副隔水等组成部分。
在古代,家里的房子层高都很高,人们常常会在客厅(堂屋)的墙壁上挂上一幅字画,这个客厅(堂屋)位于家中的正中,故名中堂。
中堂一般都是较大的竖幅,内容上一般追求吉祥,或者是先祖肖像、祖训家规……
对联又称楹(yíng)联、对偶、门对、春联、桃符,是一种对偶语句,分为在左的上联(也称出句)和在右的下联(也称对句)。
不仅文字上要对仗工整,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在装裱时也要采用同一式样,上联和下联在长短、宽窄和镶料的图案要严格一致。
也有比较少见的“龙门联”,将长联写成双行对向的形式。
条幅又称单条、巾条、屏条,可以把条幅看成“小一号且修长”的中堂。
条幅是在宋代发展出来的,在许多宋代绘画中都可以看到条幅的身影,比如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几处小景,生动的反映了宋代条幅的样式。
不过,北宋初年条幅的画心两侧是无边的,不能很好的保护画心。为了更好了保护画心,宋代的装裱大师们逐渐改进,想出了镶小边、加绢、绫隔水等方法,逐渐形成了经典的装裱款式之“宋式装”。
宋式装在宋代非常盛行,又因宋徽宗的宣和年号得名宣和装。徐邦达先生在《宋金内府书画的装潢标题藏印合考》为宣和装作了精确的概括,“外边锦包首(旧称褾),里边花绫天头(旧称里),下接黄绢前隔水(旧称引首)中间为书画本幅,更后为黄绢后隔水,末为白‘高丽’牋尾纸(旧称)。”
宣和装虽然复杂,但装裱完成后非常精美,呈现出和谐、典雅、大方之美。历代书画家都极为推崇,周嘉胄就曾在《装潢志》中说“每见宋装名卷,皆纸边,至今不脱⋯⋯”
现存最典型的宣和装莫过于北宋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卷,宣和装的和谐之美同画面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于无画处皆成妙境”。
tips:最正宗的宣和装是由宋徽宗赵佶亲自题写标签的,上面一般有七处徽宗印玺:“御书”葫芦形印、“政和”印、“宣和”印“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双龙印、“政龢”连珠印“宣龢”连珠印,世称“宣和七玺”。
诗堂装是在一般结构中增加了“诗堂”,也就是在画心上端镶有一块纸,“诗堂”除了装饰也有题诗赞画的功能,也被称为“玉池”。
“诗堂”不仅可以分割空间,而且题诗赞画也让书画从画面本身拓展出来,实现美观与实用的统一。
锦眉装的特点很明显,画心和上下镶料之间各有一条“锦眉”,也称“锦牙”。
“锦眉”的作用很明显,双“锦眉”衬托了画面,让整体美观和谐了不少。
集锦装是指将多幅(两幅以上)的画心裱在一起,可以是镶接或者是挖联的形式。
纸镶绫边装是指画心由一色纸料装饰,但在画心左右各有绫边装饰,而且使用了部分镶料纸以替代绫绢。
绫镶绢边装的画心由绫天地头装饰,并在其左右各镶绢“通堂边”。
用一种颜色的镶料装饰画心就是一色裱,也称一色装。如果是两种颜色的镶料就是双色裱,三色就是三色裱。
镶料要根据画心的色调来搭配,讲究搭配合理、色彩均衡,不能喧宾夺主,要以突出画意为主。
手 卷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和复杂多样的立轴比,手卷无疑是最容易区分的一个,简单的来说就是把横幅的书画裱成横长状一卷一卷的,和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竹简形状差不多。
手卷又名卷轴、卷子、长卷、图卷等,历史悠久,册、轴等品式也是从手卷衍生出来的,现在的手卷多由天头、隔水、引首、隔水、画心、隔水、尾纸组成。
既然都叫手卷,那肯定是拿在手里把玩欣赏的,欣赏手卷的时候,要用左手将手卷缓缓打开,右手持手卷另一端将其收拢。
手卷因为自身可以卷起来的特点非常容易携带,所以不少画家在创作之时都会选择以手卷的形式来表现,比如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就是用手卷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扇 面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书画成扇,包括纨扇、摺扇等,形式多样。古今皆以成扇为贵。今多见损坏的成扇拆下扇面,装裱成镜片、册页、立轴等形式。或仿照扇面形式的书画作品,俗亦统称扇面。
始见于汉。又称宫扇、团扇、罗扇。边框及柄以竹木牙角制成,以竹木为主。扇面多为绢纱绫罗。
外框多为圆形,又有长圆、扁圆、腰圆、梅花、葵花、海棠、瓜楞、蕉叶、桐叶、六角、八角形等样式。
北宋到元代,在纨扇上书画的传世品,以南宋较多。纨扇多圆形或椭圆形,又称“团扇”。为了保护、收藏,早期的纨扇已被拆下,裱作册页、立轴,如《青山白云图》(下图)对开有宋高宗吴皇后题诗一首,钤坤卦印,两页纨扇的尺寸、质地完全一致,可知是当时一把纨扇的两面。明清因摺扇流行,纨扇书画较少,但道光后又有短暂的复兴。
又名摺叠扇、摺迭扇、摺楪扇、倭扇、聚头扇、撒扇。源于日本,约北宋后期从高丽传入中国,明永乐后才开始流行。
摺扇扇面以纸绢为之,裱糊多层,表面材料多经后期加工。目的是使之挺括结实,并防止汗渍污染、开合损坏。扇面的处理除涂覆胶矾外,又有云母、洒金、泥金、发笺、墨笺等等。
扇骨的材质有竹、木、紫檀、檀香木、牙、角、玳瑁等,以竹制最多。明代扇骨多为素面,也有在竹上髹漆的,后来发展出镶、嵌、画、烫、刻、镂雕、雕漆等各种工艺和装饰手法(图一),更考究的成扇,还配有扇套(囊)、扇坠和扇匣(图二)。
以扇骨的造型和装饰可分为藏骨类、露骨类、光素类、雕刻类、镶嵌类、拼贴类、髹漆类、彩绘类、烙烫等;又有无肩(直身)式、开肩式、溜肩式、细梢式、细腿式、波浪式、翻轮式、如意式等等。
以扇头的做法和造型可分为光顺类、大头类、素头类、花头类(仿物仿生)、镶贴类,尖头式、圆头式、方头式、球头式、明轴式、闷轴式等,每类又含数十种样式,如今工匠更是奇思妙想,花样繁多,难以计数。
嵌百宝、剔红、竹雕、象牙雕、象牙嵌色、髹漆描金、髹漆彩绘、斑竹雕花、油竹透雕、玳瑁、棕竹、鸂鶒木、乌木错银等。
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宋代已有摺扇,但在摺扇上书画则始于明成化年间,较早的如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人,就有书画扇面存世,而他们之前的书画摺扇,所见者并非真迹。摺扇扇面有洒金、泥金或云母,可防汗渍侵蚀,利于保存,也较板硬适用,但这几种笺都是熟纸,光滑而难以吸留水墨颜色,且扇面形状特殊,所以书画家画扇面时笔墨效果会受到影响。
摺扇的扇骨包括两端的大骨和中间的小骨,扇骨数目称为“档”或“股”,大小扇骨的总和就是摺扇的档数,档数为双数称“方”,单数称“单”。九档(图二)、十一档多为日式扇(大、小骨粗细相仿),清末民国时亦多见。十二、十三(图三)、十四档较少见,流行于明末清初,多方头、宽骨(指大骨),长一尺左右。十六档扇骨(图四)是清代至民国最流行的规格,大骨长30至32cm,约九寸五,也称“九五十六方”(图五),因尺寸适中、开度完美、使用舒适,故流行不衰。二十、二十二、二十四档规格的扇骨尺寸较小,长度在16至24cm,俗称七寸或八寸扇,是女士使用的坤扇。三十档(图六)和四十档扇(图七)为工艺扇,展开后为180度,收藏价值不高。
现代 钱良秉 《浣纱图》/ 蒋吟秋《杨万里诗》成扇
横 批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横披:又称横挂。两端各有柱(轴)和绦带,传为米芾发明。
横批是较短的横帧裱成的挂轴,两头穿绦系带以悬挂,传为米芾所创,但因不宜久挂,传世较少。横披两头的半圆木楣,称两耳,又称“月牙杆”,收藏时便于卷紧而不折伤画面,在左耳作两个半圆杆,卷起时可对合成圆杆,称“互合杆”“和合杆”。
旋风装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旋风装:始于唐中期。亦称“旋风叶”“龙鳞装”“鱼鳞装”,传世实物罕见,故宫博物院存有一卷。卷轴长纸作底,将书叶错开如鳞,刷糊裱贴于卷上,翻阅方便,舒卷自如。
旋风装源于唐代,是书籍装订从卷轴向册页发展的过渡产物,做法是以一张长卷为底纸,把装订的各页纸依次从右向左裱贴在底纸上,收拢后如旋风,故名,而摆平后其状鳞次栉比,也称“龙鳞装”。南宋·大理国张胜温的《梵像图》中可见旋风装图像,而存世实物有故宫藏唐吴彩鸾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一轴(下图)。
册 装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此法装裱之书画又称册页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1.简册装:亦称简策。编简成册,其法最古。有“丝编”“韦编”。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2.折页:两幅或单幅书画裱成连接的两片,中有折缝,相对开合。
3.经折装:多幅或单幅书画横排装裱,折成册,状如折屏。长卷横轴虽便利收纳携带,但若欲观其尾纸,须全卷展开,若为书卷经卷,其弊立见。装成经折,诵读便矣。多见于佛道经藏,故名经折。
4.蝴蝶装:多幅折页之左右沿口背面相互粘连成册,左右翻看。册页的面与底多用夹板,夹板多为木板或纸板包纺织品。此法对书画保护最佳,既无卷折之害,又无风化之苦。故传世书画,册页保存最佳。
5.推篷装:横幅装成蝴蝶装或经折装,向上推看,置夹板。
6.线装:将一叠单面印、写的书页背面对折,称筒子叶,书面书底各加书衣,露背,在书脑处用线缝缀成册。
7.包背装:与线装折叠法相同,书脑处打孔穿纸捻,书衣将面、背、底满包,浆糊粘牢。元、明常见,因易散破,后被线装取代。
片 装lvL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1.屏障:又称屏板、屏风。装裱于屏风板上。屏风有围屏、折屏、插屏、台屏、砚屏等,故屏装有单幅、多幅及长、方、大小之分。
2.壁装:南唐有“铺殿花”“装堂花”,装裱方法不详。清代有“贴落”,故宫四处可见。
3.镜片:或称镜芯,不论纵横方圆,单片装裱,多可装框,古已有之。今多加玻璃镜框,虽有利保护画芯,然玻璃反光,有碍观赏。
当然,这只是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不过用来看展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