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书法
时间:2022-06-06 19:31:58
先秦书法
中国书法是与汉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汉文字的起源,古书记载了不少的传说。《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尚书序》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土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这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当然这都是传说而已,并无实物供人们取证,不足为凭。
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确经过了漫长的孕有和发展过程。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1954年出土的西安半坡村原始部落遗址,以及后来出土的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陶器和陶片上都有一些图案和刻画符号,专家认为这些刻画符号就是最早期的汉字。郭沫若先生在为西安半坡博物馆题词中讲到这种划纹时说:“其为汉字,殆无可疑。”
《中国书画报》502期载文:“有的学者认为汉字发展史有5000年以上,这种见解并非过分。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汉字的起源最早可以推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仰韶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那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符形文字。”这些图案或画纹说明早在5000年以前母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汉字就己经初具雏形了,只不过我们现代人不认识罢了。汉字发展到商代产生了甲骨文,才算到了较成熟的阶段,也才算真正有了书法。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以卜辞和记事刻辞为多,故又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等。它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较成熟的汉文字,它的发现证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此前农民耕田常见的龟甲兽骨,不识为古物,便洗净充“龙骨”(龟甲,一味中药)卖给中药店。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在北京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之始。后经王懿荣、刘鹦、罗振玉、王国维等人进一步搜集、整理、辨认、研究,再经过近百年来专家们的研究、论证,逐渐形成了甲骨文学说。甲骨文被发现后,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考释,到目前已确认5000个单字,其中能认识的有1700个左右。
由于甲骨文是早期的文字,结体多为象形,长形居多,少数略扁,单字组织严密,通篇字体大小、长短、宽窄无一定则,错综变化,互有关联,行气贯通,质朴自然。在笔法上,因镌刻工具尖锐,刻字材料坚硬,字的笔画一般为单线,较瘦挺,且锋芒毕露,笔画转角处以方折为主。总之,从整体看,甲骨文雄伟豪放,劲俏挺拔,明朗质朴,细密放逸,秀丽多姿,端庄灵动,已具有了最早的书法艺术的特有魅力。
(二)金文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地演进,书体也随之变化。从殷商到秦始皇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从甲骨文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金文出现在距今3000年前后的周朝。这些文字大多是镌刻或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代表作品有《毛公鼎》《颂鼎》《颂敦》《史颂敦》《虢季子盘》《散氏盘》《大孟鼎铭文)》等。
(三)石鼓文
汉字从简单到复杂,书法也随之愈来愈多样化。周宜王(前827年一前781年)时有个史官名字叫史籀,相传作了《史籀篇》,供当时的士大夫们识字,后通行于秦国,因此有了籀文。籀文的结字有一定规律,大小匀称,多承叠,流传的石鼓就是其代表。据郭沫若考证,石鼓文刻于秦襄公(前777年一前766年)时期,因刻在石上而得名。石鼓文的结构有相对的规律性,笔画道劲凝重,结构茂密奇崛,为秦统一文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书法是与汉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汉文字的起源,古书记载了不少的传说。《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尚书序》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土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这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当然这都是传说而已,并无实物供人们取证,不足为凭。
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确经过了漫长的孕有和发展过程。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1954年出土的西安半坡村原始部落遗址,以及后来出土的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陶器和陶片上都有一些图案和刻画符号,专家认为这些刻画符号就是最早期的汉字。郭沫若先生在为西安半坡博物馆题词中讲到这种划纹时说:“其为汉字,殆无可疑。”
《中国书画报》502期载文:“有的学者认为汉字发展史有5000年以上,这种见解并非过分。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汉字的起源最早可以推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仰韶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那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符形文字。”这些图案或画纹说明早在5000年以前母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汉字就己经初具雏形了,只不过我们现代人不认识罢了。汉字发展到商代产生了甲骨文,才算到了较成熟的阶段,也才算真正有了书法。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以卜辞和记事刻辞为多,故又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等。它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较成熟的汉文字,它的发现证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此前农民耕田常见的龟甲兽骨,不识为古物,便洗净充“龙骨”(龟甲,一味中药)卖给中药店。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在北京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之始。后经王懿荣、刘鹦、罗振玉、王国维等人进一步搜集、整理、辨认、研究,再经过近百年来专家们的研究、论证,逐渐形成了甲骨文学说。甲骨文被发现后,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考释,到目前已确认5000个单字,其中能认识的有1700个左右。
由于甲骨文是早期的文字,结体多为象形,长形居多,少数略扁,单字组织严密,通篇字体大小、长短、宽窄无一定则,错综变化,互有关联,行气贯通,质朴自然。在笔法上,因镌刻工具尖锐,刻字材料坚硬,字的笔画一般为单线,较瘦挺,且锋芒毕露,笔画转角处以方折为主。总之,从整体看,甲骨文雄伟豪放,劲俏挺拔,明朗质朴,细密放逸,秀丽多姿,端庄灵动,已具有了最早的书法艺术的特有魅力。
(二)金文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地演进,书体也随之变化。从殷商到秦始皇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从甲骨文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金文出现在距今3000年前后的周朝。这些文字大多是镌刻或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代表作品有《毛公鼎》《颂鼎》《颂敦》《史颂敦》《虢季子盘》《散氏盘》《大孟鼎铭文)》等。
(三)石鼓文
汉字从简单到复杂,书法也随之愈来愈多样化。周宜王(前827年一前781年)时有个史官名字叫史籀,相传作了《史籀篇》,供当时的士大夫们识字,后通行于秦国,因此有了籀文。籀文的结字有一定规律,大小匀称,多承叠,流传的石鼓就是其代表。据郭沫若考证,石鼓文刻于秦襄公(前777年一前766年)时期,因刻在石上而得名。石鼓文的结构有相对的规律性,笔画道劲凝重,结构茂密奇崛,为秦统一文字提供了重要依据。